【砥砺奋进的五年】奋斗永远进行时——十八大以来威海校区工作回眸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0-19动态浏览次数:50

5年脚踏实地,5年只争朝夕。5年跨越发展,5年旧貌新颜。十八大以来,在哈工大党委的领导下,威海校区的哈工大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自觉对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继承哈工大传统、弘扬哈工大精神、传承哈工大文化、践行哈工大校训、坚守哈工大规格,把握机遇、上下一心,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在哈工大实现“双一流”的征程中,在建设与哈工大相适应的高水平特色校区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守住“阵地”,入脑入心,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校区党委始终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在各项工作中,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严格落实巡视整改意见。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完善教授治学和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支持教代会、工会依法履行职能,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群团组织和离退休老同志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落实校领导接访日制度。加强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建设,推进领导干部多维考核。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强化党的一切工作到党支部的鲜明导向,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选姜波同志为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于长军同志为山东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

校区党委坚持把坚定信念、凝聚力量、推动发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邀请知名学者来校区作专题报告。坚持精神引领、典型引路,广泛开展向王克老师学习活动。成功举办哈工大建校95周年暨校区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广泛开展“传承、聚力、铸梦”系列主题教育,为推动校区发展凝聚起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学习贯彻中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加大对重要事项、关键环节、重点岗位的监督监察。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控措施。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展财务风险大排查,积极推动内控制度建设。配合巡视整改工作,开展以案释纪、举一反三,强化责任,聚焦问题,关注群众关切,督促整改落实。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以事实为依据,依规依法核实处理信访举办问题,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守住“根本”,看齐“标准”,加强人才培养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是一所高校的生命线,也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十八大以来,校区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招生分数与生源质量连年大幅度提升,201726个省(市、自治区)高出重点线70分以上。一批优秀课程正在建设,基于项目的创新学习计划全面展开,工程领军人培养计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断深入,MOOC教学成效显著。承担教育部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研究项目2项,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哈工大研究生教改立项29项。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正在形成,“丁香书院”“雅荷书院”“梧桐书院”“劲松书院”等学生书院成为和谐校园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获得国际级奖励189项,国家级奖励1073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获评山东省和威海市示范平台,培育孵化创新创业团队140余支。HRT车队在2016年全国大学生汽车大赛中一举获得“双冠王”,“红领巾”团队带头人任慈荣获“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称号。援梦西藏天梦湖缘“小城大爱”和“飞陇乘云”团队受到团中央表彰。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2017届就业本科生三分之一以上在世界500强企业就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按照双轨分类,分类设岗;按需设岗,按岗评聘;按岗考核,按岗晋级;按岗进人,按资审核的原则,启动“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引进机制改革、职称评审条件修订、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机关职员考核等工作。完善人才引进与兼职教授聘任的各项制度,靠事业、感情与待遇留人,使优秀人才“引得进,愿意来,留得住”。新增专任教师86人,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34人,博士化率由2012年的56.1%提高到65.4%。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和青年骨干项目33项,派出51人赴国内外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修访学。新增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引进海外高水平大学兼职教授6人。

着眼“大盘”,抓住“七寸”,整合学科与科研平台


高处布局,低处扎根,十八大以来,校区紧跟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瞄准科技前沿,突出面向海洋的发展特色,在学科发展上抓住重点,瞄准“七寸”,凝练出“一二三三”特色学科发展主线,围绕蓝色海洋,强调智慧制造、智慧城市,集全校之力打造船舶、海洋、汽车三大特色学科,着力建设新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与新兴学科。初步形成特种船及特种水下航行器、海洋立体探测、海岸带水资源与海洋生态等一批特色研究方向。推进建设具有重大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的跨学科整合、理工交叉的学科体系,在船舶、海洋、车辆、信息、计算机、材料、土木等领域形成与哈工大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相互补的办学格局和校区特色。

校区在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大力推进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6项,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93项,科研经费连续五年过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4项,冯吉才教授负责项目获得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徐龙军、马子龙、于长军教授参与的两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钱宏亮教授作为副总工程师承担的项目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0多篇,其中SCISSCI期刊论文260多篇,魏俊杰教授、王晓丽博士连续两年荣登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成立了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和哈工大威高国防技术研究院,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批国家级科研平台,与挪威科技大学联合申报的船海先进技术装备国际联合研究平台获批山东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荣获2015年度山东省技术市场科技金桥奖。

打开思路,拓宽新路,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


脑中思路宽,脚下道路宽。威海校区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争取更多资源,以“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为引擎,借“外力”激活自身优势。

积极推进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和哈工大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和建设,协调市、区政府完成了创新创业园三方共建协议的签署,完成了“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有限责任公司”的工商注册,注册资本达一亿元。一批创新型高技术企业正在高端起步,将成为拉动威海乃至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并将成为校区高水平办学的强有力支撑。

实施大学生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强化国际化办学战略,积极构建国际合作网,开展国际联合办学,已与欧、美、澳、亚洲20多个国家70多所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签署上百个国际合作办学与联合人才培养协议,拓展了学生国际学习渠道与机制。建立院级国际合作工作组,校区的国际化办学层次大幅度提高,仅2016年就有340多名学生出国交流,其中200多名学生出国读研深造。成功主办两届“海洋科学与船舶工程国际研讨会”,新建海洋科学与工程国际学院,聘请多位国际知名专家担任院长和学术带头人,开展国际化教育。

改善“硬件”,升级“软件”,不断提升办学条件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先后投资1800多万元改善教学实验条件,电气与自动化实验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分别获批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成大学物理实验室规范化建设一期工程,建成180多个满足国家大型考试要求的数字化标准考场。校园环境变化巨大,校园基本建设进展顺利。大学生活动中心启用,新图书馆建设工程已经封顶,校史博物馆、留学生公寓、第十二学生公寓、七人制足球场、赛车场全面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成立哈工大(威海)校友理事会,创造性地建立了校友理事会下的5个校友工作组,成立了北京、上海、福建、深圳、青岛等地的哈工大威海校区校友会。不断加大教育基金工作力度,募集教育基金捐款达5000余万元。近日,由校友捐建的丁香园一期、二期工程相继完工;由各地校友众筹捐建的巨型花钟工大时刻伫立于青春坡上,提醒学子珍惜光阴。

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办学内涵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富有哈工大优良传统的校园文化空前浓郁。以传承哈工大文化为重点,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教师节和校庆日等时机,广泛开展知校爱校系列教育活动;运用报刊网络等媒体,开辟“传承”、“记忆”、“铸梦”系列专栏,传播哈工大文化;邀请老领导、知名校友做客名家讲坛,举办“青春的选择”等先进事迹报告会,讲好哈工大故事;开展青年博士追梦行系列活动,组织4136名青年教师赴校本部学习交流,选派532名青年干部赴校本部挂职锻炼,接受哈工大文化熏陶;立起了校训石,建成了学子园和丁香园,建起了文化长廊和校史博物馆,形成了突出哈工大元素的文化环境。在哈工大文化的浸润下,按照哈工大规格做人、按照哈工大标准做事、按照哈工大要求做学问已成为广大师生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奋斗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回首十八大以来的发展轨迹,每一次迷茫与彷徨,每一次奋斗与辉煌,都将成为进一步前行的力量。回眸过往,锄日耕月开一片沃土,继往开来,豪情壮志展万里宏图。5年一个跨越,威海校区的哈工大人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书写更加壮美的华章。·新闻中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