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校区决定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级初赛,现将校内选拔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大赛目标
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聚焦“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征程,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热情,打造共建共享、融通中外的国际创新盛会,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三、大赛内容
(一)主体赛事。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命题赛道和萌芽赛道。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四、参赛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各赛道参赛项目类型详见附件)。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已获本大赛往年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今年大赛。
(四)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90年3月1日及以后出生)。
(五)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有关学校要严格开展参赛项目审查工作,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查主要包括参赛资格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况、运营、荣誉奖项等方面。其中,入围省赛的项目由各学校汇总后加盖公章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入围总决赛的项目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总后加盖公章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五、比赛赛制
(一)大赛主要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总决赛三级赛制(不含萌芽赛道以及国际参赛项目)。校级初赛由各院校负责组织,省级复赛由各地负责组织,总决赛由各地按照大赛组委会确定的配额择优遴选推荐项目。大赛组委会将综合考虑各地报名团队数(含邀请国际参赛项目数)、参赛院校数、往年获奖项目情况和创新教育工作情况等因素分配总决赛名额。
(二)大赛共产生4250个项目入围总决赛(港澳台地区参赛名额单列),其中高教主赛道2300个(国内项目1800个、国际项目500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650个、职教赛道650个、产业命题赛道450个、萌芽赛道200个。
高教主赛道每所高校入选总决赛项目不超过5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每所院校入选总决赛项目不超过3个,职教赛道每所院校入选总决赛项目不超过3个,产业命题赛道每道命题每所院校入选项目不超过3个,萌芽赛道每所学校入选总决赛项目不超过2个。
六、报名方式
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原则上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已获往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项目,不可报名参加本届大赛。每名学生只可以参加一个项目。团队自愿聘请指导教师。跨学院的项目,由项目申报者(第一作者)向其所在学院申报。
七、竞赛安排
校内选拔赛分宣传发动、参赛报名、初赛、复赛、决赛五个阶段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一)宣传发动(2025年4月)
各学院要组建大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充分挖掘优势专业和校友资源,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和师生共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动大赛深入开展。
1.做好赛事组织发动工作。各学院要深度挖掘教师的科研项目成果,鼓励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加强与毕业校友联系,深度挖掘毕业五年之内的毕业生(2020年之后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不含在职生),特别是已经创业的校友参与本次大赛;同时,积极动员指导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学科优势积极参赛,形成师生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2.精心遴选培育参赛项目。在项目培育过程中,坚持“面上普及、点上培育”,挖掘优势特色学科专业,构建“优势专业+特色项目+创新团队”模式,在教师科技成果转化中培育“高精尖”参赛项目。
(二)报名参赛(即日起-2025年4月25日)
参赛团队可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org.cn)或大赛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互联网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任一方式进行报名,系统暂未开放,开放后会及时通知大家。
4月25日前,项目团队将电子版材料交至项目申报者(第一作者)所在学院团委,各学院负责汇总后填写汇总表。
(三)校内选拔赛
1.初赛(2025年5月10日前)
(1)各学院团委书记(负责人)作为学院大赛的联络员,负责收集和传递赛事相关信息;组织本学院的参赛项目统一报送至学院团委,由各学院组织院内选拔赛对参赛项目进行评审,经指导完善后确保所有参赛项目在大赛官方网站报名。
各学院于4月28日17:00前统一提交《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内选拔赛学院推荐项目汇总表》电子版(推荐汇总表需要学院排序)。
注:学院推荐项目汇总表信息需与网上报名填写的内容一致。
2.复赛、决赛(2025年5月)
(1)校级复赛:组委会组织评审专家对各学院推荐项目进行评审,根据评选结果通知校级决赛答辩名单。
(2)校级决赛:现场答辩(具体要求与时间、地点另行通知,评审规则可在大赛官网http://cy.ncss.cn/查看)。
该比赛已经列入学校本科生推免科技竞赛优秀加分项目。
群名称:2025互联网+、挑战杯备赛群,群号:433436829。请各学院负责该项比赛的老师和报名参赛团队负责人(每队最多加三人,备注团队名称+姓名)加入该群,便于赛事工作沟通及交流。如有疑问,请联系冯云腾老师,0631-5687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