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斩获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国家一等奖,创下校区物理类竞赛最高荣誉。实现极限物理尺寸下的单原子层超透镜亚衍射聚焦,发表SCI一区论文2篇,影响因子达16.4,获得首批哈工大“0-1原创探索计划”点子基金资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级奖项4项,省部级奖项9项,校级奖项13项,并获“山东省优秀学生”、“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学生标兵”、“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团员标兵”荣誉称号,获得国家奖学金。相关事迹被哈工大(威海)官网、校公众号专文报道,阅读量达11435人次。
主动式学习:走好科研路上的第一步
刚入学时班主任刘情操老师的开学班会上,他与我们交流了三个多小时。从研究物质纳米尺度运动的阿秒物理,讲到如何用光谱检测一颗无花果上的农药残留。他鼓励我们主动学习、拓宽知识面,我第一次认识到了科研的真正魅力。“主动式学习”这个词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成为之后科研路上解决困难的指南针。
我在大一进入HLT实验室。面对单片机、目标识别等多学科交叉的工程应用,为了能够完成智能车课题,他大体浏览过所需技术的知识框架后,从学习主板怎么接电源,到学习怎么用GPIO口传输指令。碰到一行不会的代码就学一行,遇到一个Bug解决一个Bug。在短时间内迅速突击,让主板第一次亮起了指示灯,让单片机第一次收到了串口指令,让摄像头第一次识别到了目标,也快速入门了ROS机器人操作系统、计算机视觉、雷达建图、通信协议等技术,最终和团队成员一起顺利制作出了第一辆智能车。
主动式学习让我掌握了快速学习的要领,也将这种思路应用在专业课学习上,每次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就会拿出在实验室学到的秘诀,不会就查,不懂就问。大一结束时,我的平均学分绩稳居专业第一。
一门心思做到底:赛场上练就的金刚钻
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要求团队针对十余个物理学术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模仿真实科研场景,考察团队成员解决科研问题的严谨性和系统性。我为了探索物理问题背后的奥秘,我定制实验装置材料,学习台钻、3D打印,亲手搭建实验平台。在三百多个日夜里,从一行行公式的推导,到上千组实验数据的获取,我一步步揭开了物理现象背后的谜题。
历经校赛、省赛、区域赛数十场的厮杀,我们在四川成都踏上了决赛舞台。近一年的努力浓缩为三场12分钟的展示,面对对手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我和团队成员拿出详细的实验证据证明观点,一同把课题的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最终以决赛第七名的成绩,获得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国家一等奖,打破校区在该项赛事上的历史记录。
向下扎根:在最硬的地方打最深的井
新一代光子器件对于光镊系统的尺寸提出了纳米级别要求,传统光学手段在原理上无法突破百纳米的极限。为了在极薄的物理系统上实现光学功能,我查阅了上百篇最新文献,梳理国内外关于超薄光学系统的最新研究。把二维过渡金属硫代化合物的相位跳变性质,应用在光镊系统上。独立完成数十次仿真调试,推导出二维系统对微小粒子的束缚力理论,最终在厚度仅0.67nm的透镜上,实现了光镊、线聚焦等光学功能,把数种光子器件的厚度推进至物理极限尺寸。获得首批哈工大“0-1原创探索计划”点子基金资助,发表SCI一区论文2篇,在投SCI论文2篇,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16.4。
热爱生活:让青春闪闪发光
我与同学们一同成立学习交流协会,帮助挂科同学补习课程,在期末考前为同学们开展课程串讲。大学物理、激光原理、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我累计开展五门课程串讲,服务十余个专业的同学,线上答疑二百余次,数百名同学在我们的组织下交流知识、切磋本领。串讲事迹曾被哈工大威海学生会公众号报道。
循梦而行,向阳而生。未来,我将怀揣一往无前的青春理想,在浩瀚的物理宇宙中书写更加灿烂的诗篇。